
右下角的 Monument to the fire 是起火點,經過幾天的燃燒,一大部分的倫敦都付之一炬
Reference: goo.gl/KBYVAD
上一篇提到倒霉的法國人 Robert Hubert 成了倫敦大火的代罪羔羊,雖然他並不是真正造成火災的犯人,但倫敦人的憤怒倒是因為他的處刑而有稍稍被平息一些,不過倫敦人與火災的戰爭還沒結束呢。
時間來到 9月6日,倫敦大火延燒的第五天,眼看著這場無情的大火即將燒到皇室所居住的倫敦塔,著急的城市衛兵們想到了一個快速控制火勢的妙招 – 火藥。
倫敦大火系列前兩篇:
[ 地陪說故事.英國歷史 ] 1666年倫敦大火 (一) – 倫敦人民心中永遠的恐懼
[ 地陪說故事.英國歷史 ] 1666年倫敦大火 (二) – 全城狂亂,犯人到底是那個誰?!
< 以毒攻毒 >
途中看起來像拐杖的東西就是火勾(fire hooks)
Reference: goo.gl/ADbuoU
說來有點諷刺,摧毀城市的一場大火始於一個小小的火苗,救了整個城市的則是一大堆具有殺傷力的火藥。
第一篇曾經提到了一種中世紀阻止火勢的方式 fire break,也就是將火災燃燒路線前面的易燃物質清除,火災就無法再繼續燃燒的方法。
這種救災模式其實非常的緩慢以及沒有效率,因為當時的人只有一種如上圖的長型鉤子(火勾 fire hooks),並且利用三到四個成人的力量將平房的屋頂拉垮,但是人力終究是比不上機械的速度,更是遠遠趕不上火災燒過來的速度。
而且更不幸的是 1666 年大火發生的當時倫敦正好刮著大風,還在燃燒的灰燼被陣陣的大風吹起並且落在其他建築物上,因此人們只能無可奈何地看著火勢越過他們辛辛苦苦拆下來的房屋殘骸繼續肆無忌憚地燃燒。
不過在連續五天的祝融之災之後,老天終於給倫敦一個喘息的機會 – 大風終於停了。
幸運逃過一劫的倫敦塔
與此同時,倫敦塔的士兵們正忙著把倫敦塔存放的火藥搬到還沒燒起來的民房裡頭,準備用來炸掉這些火災路途中的易燃物。
使用炸藥之後便能有效率的將房屋弄塌,並且速速地將殘餘物清走,如此一來火災就無法燒到倫敦塔了。
倫敦塔因為士兵的靈機一動而倖免於難,不然這場大火中不只是倫敦的經濟中心以及精神中心被毀,連鑄幣廠還有政治中心都要被毀了。
p.s. 倫敦塔以前是鑄幣廠喔,詳情可以看這篇介紹倫敦塔的文章: [ 地陪說故事.英國 ] Tower of London .6個關於倫敦塔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 火災的一小步是城市進步的一大步(?) >
經過了這次慘烈的火災,倫敦政府進行了各方面的規範更新以及硬體設備的更新。
房屋建設規定
在銀行區那裡的氣派磚造建築也是當時重建的範圍,這些建築物到現在都還穩穩地站在那,沒什麼太大的改變
Reference: goo.gl/aefw33
原本的倫敦因為人口過剩,房屋往往使用一種叫做 jettying 的外推結構,但是這種結構使得房屋跟房屋之間的距離過近,在火災發生時很容易延燒一整排,因此在倫敦大火發生的一年後,倫敦便通過了重建法案,嚴格規定所有新建的建物都不可以再有這種外推的結構,除此之外,商家們也被嚴格規範不可以把招牌懸掛在外面。(突然想到我們這裡的很多鐵窗也都外推,其實也都離滿近的)
另外有重大更動的還有建材的規範,嚴格規定除了磚頭與石頭這兩種建材以外,其他的建材都不可以使用,如果有人被發現違規的話,他們的房子就會馬上被拆掉。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覺得很漂亮的磚造建築,其實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留下來的。
大火之後,倫敦在起火處附近豎立的一個紀念柱,旁邊的磚造房屋都是重建後的新式建築
Reference: goo.gl/iYS9Pz
關於樓層的高度也在規範之中,無論是作為什麼用途的建築物,高度都不能超過 4 層樓高。
除了房屋建築的規定之外,城市中輸水管線相關公共建設的規定也被一併更新,新的規定要求整個城市的輸水管道還有消防栓都必須具備讓人能明顯注意到的外觀設計,目的是防止一般人不小心把重要的輸水管道弄壞。
********************************
保險業的興起
1666年的倫敦大火摧毀了至少 1萬3千多間房屋,在這場大火發生以前的英國是完全沒有火災保險這個項目的,而且也沒有人認為需要保這個保險。
而在火災發生之後,倫敦特別成立了一個火災法庭,專門用於審理這次在大火中被毀的建築相關訴訟,這些訴訟有些打了長達十年之久都還理不清。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一位叫做 Nicholas Barbon 的人嗅到了一個龐大的商機,並且在 1680 年成立全英國的第一間保險公司,叫做 Fire Office。
聰明的 Nicholas Barbon 甚至還有自己的救火隊,有投保他們家的保險的客戶就會得到一塊刻有他們保險序號的牌子,將這塊牌子掛在門口的話,只要發生大型火災,消防隊就會知道要去滅哪一戶的火。
倫敦的保險公司在 1680年之後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圖為 Sun Fire Office的徽章
Reference: goo.gl/ZdvBRY
隨著 Nicholas Barbon 保險事業的成功,倫敦也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成立,像是 1710 年建立的 Sun Fire Office ,這也是世界上現存最老的保險公司。
當時的保險公司因為意識到消防是一種需要專業技術以及體力的特殊工作,所以並不能只是找一般的勞工,因此這些保險公司便招募了許多身強體壯的船工以及擺渡人加入他們旗下的打火隊,這些船工不僅慣於進行粗重的勞力活,也很能面對突發的緊急狀況所帶來的壓力。只要保險公司一聲令下,這些有簽約的打火隊隊員都必須放下手邊的工作前往救火。
當時的消防站,照片裡的都是志願擔任消防人員的人,他們頭戴銅製頭盔,站內還有一隻狗狗
Reference: goo.gl/NLzeE1
那時候的打火兄弟身上所配戴的裝備非常的簡單,就是一頂帽子、大衣、褲子、長襪和鞋子,就是很一般的衣服,這些保險公司都會提供。除了這些以外,大部份的保險公司也會要求自家的打火兄弟們別上公司的銀製或銅製的徽章。
而這些打火兄弟多半是以兼職為主,因此領的都是較少的薪資,參與幾次救災就領幾次薪資,當作貼補家用的額外收入;而打火隊的隊長以及隊上的工程師則有固定的薪水,所以收入相對穩定。
但正因為一般打火隊員的薪資比較沒保障,而且大多中小型保險公司也付不出支援前往滅火的費用,很多打火隊員其實根本是叫不來的,除非該位打火隊員那時候剛好很缺錢,或是保險公司承諾會在他家失火時給他一樣的保障,不然後來很多打火隊員其實都沒有很積極地前往救火。
這個情況一直到 1826年才因為新的企業合作模式而得到改善,當時的 Sun Fire Office 攜手和另外三間保險公司合作,並且整併這四間公司的打火隊資源,這才提供了這些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人民的救火英雄們較好的薪資待遇。
而真正獨立且全天候待命的現代消防隊則是到19世紀中才成立,這也是很後來的事情了。
********************************
區內防災安全規範的更新
當年在火災現場找到的被燒焦的水桶,上面還印有教區的紋章
Reference: goo.gl/KBYVAD
如同之前所說,在倫敦大火發生之前的英國是完全沒有所謂的24hr 待命的消防隊的。
當時大多數的打火隊都還是隸屬於各個保險公司,所以原本負責管理防災的最小單位其實就是各個區域的教堂,以教區為單位。每一個教區僅有的滅火設施就只有皮革做的水桶、長梯以及用來把房子勾倒的火勾。
17 世紀初的消防車非常的陽春
Reference: goo.gl/KBYVAD
當時還有一種很陽春的消防車(上圖),這種消防車只能噴出六品脫的水(約為2839公升),根本沒辦法有效地控制火勢,而且這種車又中又不好控制,常常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17世紀初也沒有高壓水管,只有這種長得很像針筒的噴水器具
Reference: goo.gl/KBYVAD
自從倫敦大火之後,倫敦市的規定強制要求每一個教區都一定要至少配置兩台這種消防車,並且在泰晤士河邊開建了許多工商混合的住宅,讓人民得以居住在離水源較近的地方。
而一直到 1866年,倫敦才成立完整健全的消防隊,守護全倫敦人的生命安全。
< 不管哪個年代都有釘子戶 >
當年重建倫敦的計畫圖之一
Reference: goo.gl/337iab
雖然不是什麼很有良心的事情,不過當一個城市有大量新的建設時無形中也是會促進經濟發展的。
倫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貧富階級差距很大的城市(到現在也還是),這一場大火不只燒掉了貧戶區的所有房子,也把聖保羅大教堂一帶的有錢人家都燒光了,因此在重建城市時如何規劃一個適合各階層居住的都市計畫就變成很重要的事情。
當時提出的許多都市計劃案草圖大部分都是以現代化的棋盤式街道為主,也將一部分的舊倫敦市城牆拆除,街道的寬度拓寬許多,如此一來萬一街道的一邊發生火災的話,街道對面也比較不會被燒到。
最後雀屏中選的 Sir Christopher Wren 的都市計畫草圖
Reference: goo.gl/337iab
在眾多的都市計劃案中,知名建築師 Sir Christopher Wren 的計畫案最後雀屏中選(以奢迷著名的查爾斯二是超級愛他的浮誇都市計畫),Wren 的計畫是模仿法國巴黎的街道,利用又長又寬的大道連接各個大型的廣場,旨在創造一個大氣又優雅的城市容貌。
不過當時的許多倫敦人其實並沒有很喜歡這種整齊的棋盤式格局,反而喜歡大火之前的那種雜亂無章又充滿羊腸小巷的迷宮式格局。雖然房子沒了,那些尚待重建的土地權狀依舊在一些有錢的地主手上,而這些釘子戶地主一點也不喜歡新的都市計畫,並且完全不顧官方計畫就自己照著中世紀街道開始蓋起了房子。
Sir Christopher Wren 本來要把倫敦改得像當時的法國那樣漂亮氣派的林蔭大道,但是倫敦人民一點也不買單
Reference: goo.gl/WjifxU
剛跟荷蘭打完一場大戰的英國政府完全沒有錢去跟這些地主打都市建設的官司,而且當時厭戰的倫敦人民對於「建造一個氣派新穎的現代都市」一點興趣都沒有,最後國王只好讓步,說可以照著原本中世紀的街道重建,可是得根據安全考量進行拓寬,這些有錢的釘子戶們才逐漸讓步。
所以 Sir Christopher Wren 的倫敦改造計劃最後並沒有成功,只能摸摸鼻子繼續去重建他的聖保羅大教堂。
而因為被火災毀壞的一區基本上就是照個原本的城市面貌重建,因此社會的階級流動並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當這些新房子蓋好之後,原本的住戶又都紛紛住回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這裡是照著 Wren 的計劃建成像香榭大道那樣的富裕區域,原本住在這裡的一些平民百姓根本就沒辦法住回原本的地區,必須搬遷至其他郊區,倫敦這一區就又會被富人階級獨占了。
< 大火所留下的傷疤與反思 >
倫敦大火紀念柱就位於 Monument Station
Reference: goo.gl/n62F9V
大火造成的損傷在倫敦和全英國人民裡都留下了不可沒滅的創傷,不過人類每一次的進步都是這樣,需要付出代價。
這一場倫敦大火所帶來的改變非常廣泛,不僅讓大家更重視防災安全以及預防的重要性,也因為重建城市而帶動倫敦的產業經濟,甚至發展出了新的產業。
如果要問這些英國人有沒有學到教訓呢? 我想應該是有的,因為當年住在學校宿舍,只要一有火警響起,所有的學生都必須要馬上撤離建築物,而這種時候你就會發現,大部份歐洲學生都會二話不說地馬上衝去室外,但是亞洲學生很多都是在那探頭探腦的,想要確認到底是不是有火災才要下樓,甚至有人不願意下樓,硬是被趕到這裡來的消防員跩下來,然後被大罵一頓。
宿舍的火警都得等到消防人員趕到之後確認沒有火災才能關閉,而且只能由消防人員關閉,所以每次下樓都得在寒風中苦苦等待,而且還要點名,確認大家都在,所以其實也不能走遠。有一次還看到一個金髮女孩裹著一身棉被跑下來,不知道是不是她正在裸睡XD
其實我並沒有覺得到底怎樣才是對的或比較好,只是覺得這個現象很有趣,為什麼大多數的亞洲人感覺好像沒那麼怕火呢?(但我覺得其實很有可能是大家覺得站在外面很冷又要等很久,所以不想下去XD)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因為過去的經驗,人們對於自身的安全意識多多少少有比較重視一些,而我們這些出門在外的人更是要謹慎小心,在外租屋就要特別注意逃生路線還有室內陳設,隨時注意自己的人生安全喔。
倫敦大火的系列就到這裡告一段落了,謝謝大家的耐心等待,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很規律出文的傢伙XD
那麼,我們就下一篇地陪說故事再見囉!
其他地陪說故事系列文章:
[ 地陪說故事 ‧ 倫敦 ] Covent Garden ‧ 熱鬧了300多年的老市場柯芬園簡史 & 周邊景點概覽整理
[ 地陪說故事.英國歷史 ]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的秘密身份,為什麼伊麗莎白女王從不結婚? 謠言(二) – 她才不是男人……是雙性人?!
[ 地陪說故事.倫敦 ] 英國百貨大亨&行銷大王 – 倫敦 Selfridge百貨 (上)
[ 地陪說故事.倫敦 ] Brompton Cemetery .布羅姆頓墓園 – 墓園也能像公園一樣美麗不可怕? 倫敦市中心的 200年歷史老墓園
巴黎現今放射狀大道要到1852年Georges-Eugène Haussmann主導巴黎城市規劃才發生,1666年的英國要如何穿越時空參考未來巴黎的設計?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