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去過倫敦的西敏區嗎? 對那裡的印象如何呢?
有去過大笨鐘和西敏寺一帶的人應該有點印象,那邊大多感覺是住著權貴以及皇室成員,而在維多莉亞時期的西敏市也是倫敦中較繁華的一帶,但是在這樣富庶的表面之下,同一個街區中卻藏有一塊截然不同的風景 – 倫敦最惡名昭彰的貧民窟。
現在這一塊惡名昭彰的貧民窟已經不復存在,破敗的建築也已被拆毀並建起新大樓,但是這一處當年讓人聞聲色變的城市角落卻走入了人們深刻的回憶,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之中。
< 為什麼貧民窟要叫做 Devil’s Acre? >
熟悉維多莉亞時期倫敦的人一定會想問說為什麼西敏市這裡的這個貧民區可以有一個這麼帥氣的名字,因為當時的倫敦根本到處都是貧民窟啊! (像是東倫敦也很惡名昭彰的白教堂地區,就是開膛手傑克曾經頻繁出沒犯案的地區,也是龍蛇混雜的風化區)
貧民窟的小孩常常跑去危險又泥濘的泰晤士河岸邊企圖挖一些值錢的東西去賣錢
Reference: Westminster City Archives
位於西敏市的這一小塊貧民區會被稱為惡魔的一畝地主要是因為這一個地區是富裕的西敏市中少數的貧民區,不像著名的窮人區白教堂那樣離富人區很遠所以可以直接被眼不見為淨,加上西敏市這個區域擁有英國的三大階級的中心(代表宗教中心的西敏寺、代表王權中心的白金漢宮以及代表人民中心的國會大廈),因此惡魔一畝地這個區域在旁邊氣派漂亮的白色洋房中顯得格外的有礙觀瞻。
在貧民窟裡頭的街道常常是濕漉漉又灰暗又骯髒
Reference: Westminster City Archives
這一塊地其實從中世紀開始一直是罪犯和討債者的集散地(一個聚集經濟的概念?),這些被社會唾棄的人們是被附近西敏寺中的神職人員安置在教區內,久而久之就在這落地生根了。
而維多莉亞時期的惡魔一畝地已經不只是罪犯和討債者的居所,這裡也多了妓女、小偷、流氓以及詐騙業者,所以可以說是龍蛇雜處,連警察都不願來這裡巡邏或抓人。
然而惡魔的一畝地這個名字其實不是人們主動去命名的,而是 1850 年英國文豪狄更斯的著作 Household Words 中稱呼這個貧民區為 The Devil’s Acre,加上同一年中西敏寺的主教用了 slum (貧民窟) 這個字, The Devil’s Acre 跟 Slum 這兩個字開始在英國的新聞大量的曝光,而西敏寺旁邊的這個貧民窟則因為這樣而聲名大噪。
*************************************************
19 世紀的貧民窟長什麼樣子
19 世紀時的 Devil’s Acre 因為房屋蓋得相當密集,這個街區的巷弄都特別窄小,加上當時的倫敦都更速度較慢,窮人也比較沒有錢搬家,隨著 Devil’s Acre 附近的房子都改建成時磚造的耐火大洋房,這個貧民窟的房屋卻都還是維持著中世紀那種木造的歪扭建築。
電動遊戲中還原維多莉亞時期的惡魔的一畝地場景
在工業急速發展的維多莉亞時期貧富階級差距更趨明顯,貧民窟擠滿了沒地方住的窮困人民。根據1861年的記錄,一間位於惡魔一畝地的木倉房最多可以擠滿 120 位住民。
在一位英國作家 John Hollingshead 的描述中可以讓我們想像一下 Devil’s Acre 的淒慘景況:
「 當你鑽進一條叫做 St. Anne’s 的巷子,抬頭看到的就是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建築物,街角邊堆滿著各種垃圾廚餘,像是牡蠣殼、包心菜的梗以及碎掉的餐具,讓你不禁懷疑如此骯髒、擁擠又混亂的地區怎麼有辦法住人。」
「接著我轉進惡名昭彰的 Pye Street,這裏以充滿著妓女還有小偷而聞名,映入我眼簾的是一片毫無遮掩之意的可怕景象,這裡的妓女不躲藏,小偷強盜大剌剌地盯著他們的獵物看,令人不寒而慄。」
「這裡的房子一樓完全沒有鋪設地板,室內泥濘一片,而且許多屋子的一樓根本就低於路面,要進去的話得從一個像坑洞一樣的洞口爬下去,孩子們在這都光著腳在泥地上跑來跑去,有些小孩甚至連衣服都沒穿,全身髒兮兮的。」
*************************************************
疾病的溫床
窮人家連正常的餐食都吃不起了,哪來注重營養與衛生呢? 惡魔一畝地這裡的貧民窟,雖然屬於教區的安置區,教會提供的資源卻遠遠不夠照顧這裡的家庭。
更糟的是,惡魔的一畝地這裡其實是一條現在已經消失的河流 Tyburn 的河岸,這裡同時也是泰晤士河的河床,潮濕的土壤讓這裡很容易滋生細菌,房屋內也容易潮濕發霉,不只衣服晾不乾食物也容易腐壞,讓居民的生活條件更是每況愈下。
這個圖片是東倫敦的貧民窟,當年的惡魔一畝地很有可能就長得像這個樣子
Reference: Westminster City Archives
在衛生習慣尚未建立的維多莉亞時期,倫敦也還沒有建立下水道的機制,所有的臭水廢水都被排進泰晤士河中,而位在泰晤士河旁邊的惡魔一畝地就因為這些先天不良的條件而成了滋養疾病的溫床,最糟糕的一次嚴重的霍亂讓這裡死了大半的人,也讓鄰近有錢的居民對這裡更加厭惡。
人命不值錢,惡魔的一畝地並沒有因為多次的疾病大爆發而減少人口,反而增加了在這裡長住的犯罪集團一股募集新血的推力。這些詐騙和犯罪集團常常去撿起那些散落在倫敦各處的街頭流浪孤兒並且教導他們一些扒竊的技巧,然後再把他們放出去"工作 “。
< Devil’s Acre 在哪裡? >
維多莉亞時期的惡魔一畝地現在已經不存在倫敦了。
當年的惡魔一畝地就在現在的 Old Pye Street、Great St Anne’s Lane (now St Ann’s Street) 以及 Duck Lane (now St Matthew Street),這一塊小小的 block 就在西敏寺的教區當中。
有鑒於西敏市這裡的有錢人們漸漸無法忍受惡魔一畝地的淒慘景況,開始有許多像是狄更斯這樣善心且熱心的人開始介入並整頓這個區域。
像是為了解決長期飽受泰晤士河河水侵擾的潮濕問題,政府在這裡建起了一座高牆以抵擋髒水入侵;一位有錢人家的女士聯絡上了狄更斯,兩人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用來協助輔導那些因為生活所逼而被迫從事性交易產業的女人找到其他工作或重回正常生活;另外也有人買下了曾經用來教授流浪兒偷竊技巧的酒吧,並將它轉變成一個正規的私塾來教育流浪兒。
現在的 Devil’s Acre 已經不像以前是一個泥濘又骯髒的地方了
隨著惡魔一畝地的情況好轉,加上附近的交通建設越來越發達(e.g. 維多莉亞車站的興建),這一款地點便被建設公司相中。
在 1860 年的時候進行第一次的都更,原來居住於此的貧困住民被安置到其他擁有比較良好衛生和設施的社會住宅,這一塊惡名昭彰的貧民窟才在建設公司的開發之下隱沒在城市轉變的洪流之中,留存在人們的回憶裡。
在惡魔的一畝地幾波都更之中唯一存活下來的建築,現在是個酒吧
身在台灣的我們其實有時候很難想像所謂的貧民窟或是貧富差距的畫面,在台灣有時候有錢人特別低調(像是我家鄉新竹科學園區就一堆穿得很普通但後來默默發現滿有錢的人),又或是從建築物本體上其實不太會看得出哪一區的經濟情況,可能至多就是看得出建築物比較老舊或比較新。
但是在倫敦,實際去倫敦讀書之後才發現,其實倫敦的社會階級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滿明顯的。
就拿我的母校 Queen Mary 那一區來說好了,東倫敦其實都被我們自己戲稱為窮人區,那裡的房子普遍樓層較矮,很明顯就是一般平房(而且使用的磚還都是黃綠色的那種磚),庭院的院子也常常很破敗或堆滿垃圾;但是一旦你坐公車跨越 Aldgate 之後進入市中心,就會發現街景開始慢慢變成高大氣派的石造建築(畢竟是金融區嘛);再往西邊到西敏寺或是 Richmond 那一區,會發現整個社區的氣氛和東倫敦非常的不同,不只建築看起來比較白(有很多是使用白色磚頭或漆成白色的),建築物的樓層規模也都比東倫敦的大。
本來以為這是因為倫敦規模很大所以貧富差距才很明顯,但是有一次不小心跟朋友住到布里斯托東邊的郊外,當地朋友事後告訴我們那一邊是治安比較不好,經歷水平比較低階的地區,實際到了當地也發現這裡的房子也有著一股銷條感,看來這種區域性的氛圍在全英國感覺還算是滿明顯的。
並不是說要歧視或是貼標籤,但是來了倫敦以後可能因為自己本身是外來者的身份,因此會特別注意要如何融入當地或是其他當地人的特色,進而才發現了這種建築和地區上的差異,覺得很有特色。
扯遠了,如果你們有去倫敦遊玩的話,建議下次不妨可以多注意一下不同街區的人的穿著打扮以及該地區的建築物,或許也能發現一些平常不會注意到的細節喔!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 發漏我的粉絲頁,或是在這網站拉到最下面選擇 email 訂閱,有新的文章都會通知你喔! 😉
By the way,如果大家有要出國玩找住宿,又或是想要找旅行團的話,可以點每個文章下面的這些連結去訂房還有訂行程,讓我可以有一點點點微薄的收入,也讓我的生活上有點支撐來繼續寫文章,謝謝你們。
我想去倫敦玩,找住宿:
⇒ Booking.com
⇒ Agoda
⇒ Airbnb (新註冊成為會員的話還可以獲得 500 ~ 1200不等的旅行基金喔!)
自由行好累,我想跟團:
⇒ 旅遊咖 – 輕鬆比較不同旅行社的團遊價格和行程
其他地陪說故事相關文章:
發表留言